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

怨女 福建惠安女及東山寡婦村


怨女
作詞:呂思志 作曲:張弘毅 編曲:塗惠源

一生的錯 開始在黃昏後   請你挪近燭火
黑暗中是什麼 牽引著我的手 朝向未知慢慢走
一夜化作千夜 夜色與情懷如水 
遠處有暗雷低迴
生生離離 多少紅塵舊事 
只能在鬱鬱聲中去回味
別拆穿我哭過的痕跡 
我的熱情已成冰
愛在燃燒後 
不留下一點灰燼
不要把我的癡狂抹去
 我不在乎胭脂狼藉
紅色的淚 有我絕望的美麗
紅色的淚 有我絕望的美麗


惠安女白話字:Hūi-oaⁿ cha-bó·),其實叫惠東女更爲準確,是指主要集中居住在福建省惠安東部的崇武、小岞、山霞、塗寨四鎮這一帶的漢族婦女。惠安女以其服飾奇特,極富地方傳統色彩,再加上吃苦耐勞,獲得極高的美譽。
惠安是個有典型母系社會遺存的地區,勤勞的惠安女是當地生產勞動的主要群體,至今如此。她們做男人應做的粗重活,例如,她們是開公路、修水利、補魚網、扛石頭、拉板車等等勞動的主力軍。進入惠安的崇武鄉間,旅行者還會坐上由惠安女駕駛的各式摩托車,而男人們則把精力放在撫養小孩,雕刻、打魚、照看店鋪上。
惠安女因為其服飾獨特,被稱為漢族中的異類,有人更因之推測其並不是漢族。
惠安女的傳統服飾獨具一格,引人注目,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,視為「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」。惠安女的典型特徵是花頭巾、短上衣、銀腰帶、大筒褲。一首打油詩可以形象地勾畫出了惠東女傳統服裝的特徵:「封建頭,民主肚,節約衣,浪費褲。」這種服飾實際上歷史不長,是在194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。
崇武一帶的惠安女上衣為藍色,褲子為黑色。而小岞和淨峰一帶則分別為白色和藍色。惠東女腰上系著銀腰鏈,表明已婚。崇武一帶的銀腰鏈較為粗重,而小岞和淨峰一帶則相對較細。

2006年月20日惠安女服飾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多數惠安女都有「娃娃親」的習俗,在出生後不久即由家人包辦訂婚,現在仍有少數人延續該習俗。

長住娘家」婚俗又稱「不落夫家」,現在已經沒有這一習俗。婦女出嫁三天後即回娘家長住,只有過年過節及農忙時到夫家住一兩天。只有等到懷孕以後才允許長住夫家。住娘家的時間至少有二三年,最長達20年以上,一般五到八年。她們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,每次不超過三日。回夫家時多半要用塊布遮著臉,到晚上熄燈後才能去掉,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。懷孕生子時不能生在娘家,生在娘家會被認為不吉利,所以必須在夜間趕到夫家生產,也因此常有出現來不及而生子於半家。由於妻子很少到夫家,到夫家又多於夜間,且多用布遮臉,所以常出現夫妻多年可互不認識的怪事。

1950年5月12日,國民黨敗退台灣時,在銅砵村強抓壯丁147人,致使這個僅有200多戶人家的村莊95%的青壯年失蹤,91名年輕婦女被迫與丈夫離散,一夜之間成了“寡婦村”。

當年有一名被抓走的村民黃韻奇,曾回來探親,並把村的老婆林招娣也申請到了台灣。但是妻子過去後,看到丈夫在那邊的家庭,不忍傷害,又回到了村子。這些故事,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在村子上演。而當初被抓走的147個青壯年中,至今仍20多位在世,其中有4個選擇了回鄉定居
76歲的謝素娥背著重孫為在台灣去世的丈夫林大鼻燒上一柱香,寄托一份思念。半個世紀來,謝素娥一直苦苦等待丈夫歸來, 但丈夫再也沒有回到銅缽村